从去年大商所提出将推出生猪期货到现在,生猪期货已经经过了一系列的论证。据悉,目前大商所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很充分,生猪期货可能随时推出。
我国是生猪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年生猪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生猪养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我国生猪生产与消费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价格起落较大(见图一),给生猪养殖者、相关企业以及消费者带来较大风险,同时也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2005年我国生猪存栏量达到5.0335亿头,而2006年减少为4.944亿头,存栏量的减少直接促使猪肉价格从2007年开始飙升,至今仍维持在30元/公斤的上方,给广大居民的消费带来了压力。
图一 2002年-2007年猪肉价格变化图
生猪成本的70%-80%来自饲料成本,目前在大商所上市的玉米、豆粕、大豆等饲料相关品种交易状况良好,为农民锁定养殖成本提供了必要手段。为了减少生猪出栏后的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补充生猪生产――销售链条上缺失的一环,推出生猪期货可谓意义重大。养猪户、猪肉加工商、贸易商通过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提前锁定其销售或采购价格,以有效应对市场化条件下的猪肉价格波动,规避猪肉价格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保证企业收益的稳定。
我们知道,期货可以让养殖户实现“先卖后养”的生猪生产模式,如果能顺利的保证生猪的出栏,则养猪户的利润是相对确定的。但目前我国养猪户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生猪的养殖过程中存在重大的疾病隐患。据报道,仅在2007年全国就发生多起疫情,包括高致病性猪链球菌病和涉及26个省份的猪蓝耳病。对于养猪户来说,疫情会给生猪生产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全面推进生猪保险将是继续完善生猪产业链的重要工作。
虽然生猪保险在中国一直都有,但由于种种原因,到2006年,全国投保生猪保险的生猪大约只有300多万头,相对于5亿的生猪存栏量来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根据大数法则,参保者越多,费率测算越精准,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越低。而目前生猪的低投保比例造成了保费较高,影响了生猪养殖户的投保积极性。
生猪保险属于农业保险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总体发展比较滞后,当中的原因除了农业保险经济效益低下,造成商业保险公司丧失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外。造成生猪保险发展缓慢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对生猪保险工作认识不足
实行生猪保险不仅有利于畜牧部门的自身建设,提高防治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养猪户的后顾之忧,是聚万家之财解一家之难的一项工作,但有很多农民对生猪保险甚至没有最基本的概念,认为这会增加农民负担,严重影响了生猪保险工作的全面开展。
理赔程序复杂
由于保险的理赔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由于目前的理赔程序过于复杂,保险反而成了一桩麻烦事。就算理赔成功,也因为理赔款没有及时发到受灾农户手上,从而拖延了恢复生产的时间。养猪户的投保积极性不高。
理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生猪保险涉及到很多医学、动物学专业知识,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很多理赔员或者专业素质不高,或者职业素养不够,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一些不符合理赔条件的死猪,没有认真向农户解释,使一些群众产生误会,给生猪保险工作的推广带来不良的影响。
保险的缺失使猪肉价格仍然无法避免剧烈的波动。所幸的是,当前各级监管层都非常重视生猪保险的实行。2007年7月31日,国务院将生猪保险体系建设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要求,保监会也于2007年8月1日下发了《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体系 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紧急通知》。这些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生猪保险的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框架。
在基本的法律框架下,保险公司要提高发展生猪保险的热情,生猪养殖户也要提高投保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保险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另一方面要增加对农民投保的补贴,减轻农民的负担。只有把生猪保险这个最短的“木板”补上,猪肉的价格才能真正稳定。
因此,期货品种的推出也需要考虑期货行业以外的配套措施。面对上涨的肉价,绝不是推出诸如生猪期货等一两项措施就可以解决的。提高生猪保险的覆盖面,进而推广期货的避险功能,才能有效吸引各养猪户进入这个市场中来。生猪产业链的风险被基本锁住之后,我国生猪生产行业将不再是一个纯粹“靠天吃饭”的行当,而将成为与国民需求相适应的持续发展的行业。
期货+保险,老百姓吃上便宜猪肉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