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猪价行情短信  猪e周刊  VIP专区
首页 | 技术 | 财经 | 商城 | 种猪 | 仔猪 | 兽药 | 饲料 | 器械设备 | 招聘求职 | 康大夫 | 猪猪问答 | 猪猪报价 | 猪猪论坛 | 猪友圈 | 博客 | 百科 | 导航
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养猪新闻 > 行业点评 >

我国应建立生猪生产与市场供应监测预警机制

时间:2008-12-17 来源:第一食品网 作者:康大夫 编辑 点击: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养猪总量约占世界的一半,在我国城乡居民中,猪肉食品占肉类食品总量的60%以上,市场上猪肉的多少,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但是,由于我国养猪业长期依靠个体分散、小规模的农户养殖,生产很不稳定,赚钱就养,不赚钱就停;缺资金和技术,抗风险能力差,生产盲目,容易形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正是由于这种个体分散不成规模的养猪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一旦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生产总量的剧烈变化,进而影响市场供给。为了保证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和较为稳定的猪肉市场供应,国家必须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宏观监测与预警系统。

  确立生猪生产宏观控制指标与保障措施

  政府部门应根据资源情况,制定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规划并采取适当政策,引导养猪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提高生产率和社会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制定主要的宏观控制指标,使养猪生产保持相对稳定,从而稳定市场供应。

  稳定生猪存栏,提高出栏率 发展养猪要根据国情、省情及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的增加与需求,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审视全局,对系统中的各要素统筹考虑,确定目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施路径,保证落实。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粮紧水缺的国家,养猪业的发展,牵动的是粮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水和生存空间。据研究,1头母猪的资源消耗量是6个人消耗量的总和,1头育肥猪的资源消耗量与排泄量是4个人的总和。广东省东莞市全市养猪75万头,带来的污染排放量相当于450万人口的污染排放量。如果全国养猪业再多存栏1亿头,按现在的120%的出栏率算,就意味着在此基础上增加8.8亿人的资源消耗与排泄污染。这无疑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所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我们的国情、资源对生猪的最大承载量是多少?怎样提高其承载力?这是养猪业的规划设计和建立预警机制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适度增加母猪存栏比率,提高繁殖效率 母猪存栏量的多少,决定养猪规模的大小,母猪繁殖率的高低又决定着所需饲养母猪的数量。母猪的饲养是养猪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母猪饲养的水平决定着养猪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和整个养猪业的生产效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养殖方式、规模、技术和猪种情况来确定养猪发展计划。我国当前以散户饲养为主,母猪比率应适当大一点,应为8%~10%;而养猪集约化程度高,猪种及技术条件好的地方,母猪所占比率就相对较低,应为6%~7%。我国现养猪存栏约4.9亿头,母猪存栏约4700万头,母猪占存栏数的9.6%。陕西母猪存栏106万头,占存栏数的8.73%,还显不足。

  另外,根据国内外相关生产资料显示:我国现在母猪平均年产子数为16头,而国外养猪发达国家为22头以上。如果我国能达到每头母猪年提供子猪22头,即使保持现有的出栏水平,全国至少可少饲养2000万头母猪,这将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也可大大降低环境负担。陕西养猪按年出栏1500万头计算,应养母猪83万~75万头。努力提高繁殖率,逐步使每头母猪平均年向社会提供存活子猪18头~20头以上,从而达到减少母猪饲养数量,降低存栏,增加出栏率,为市场提供更多的猪肉食品。

  健全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猪肉储备制度 将活猪储备和猪肉储备相结合,以活猪储备为主。猪肉储备要根据各地猪肉的平均消费决定,国家要求大中城市地方储备不低于当地居民7天的消费量。陕西省近年来猪肉生产量约有百万吨左右,全部为省内消费。按月平均消费量为8.3万吨,7天的消费量应为1.94万吨,以此计算,陕西省储备肉应经常有2万吨的储备猪肉才能达到本省应急和保证节日市场供应。为了充分发挥储备肉的市场调节功能,还应有活猪储备。通过政府部门与生猪生产大县、区或养猪大企业订立合同,以期贷贸易形式,按需要定时、定点送交活猪,保持猪肉市场的均衡供应,减少因政府部门大量储存猪肉造成的资源负担和能源消耗等,还可使养猪生产进入均衡生产状态,避免盲目性,进而达到稳定猪价,防止市场波动的作用。采用这种形式,陕西省每年从养猪生产县、区、企业合同预购生猪15万头,即等于冷库储备猪肉1万吨。预购生猪30万头,就完全可以保证市场猪肉的价格稳定。如果达到活猪储备100万头,基本可以防止猪肉市场大的波动。

  健全养猪业长效发展保障体系

  为保证我国养猪业具有相对稳定的存栏、出栏和高效益的母猪繁殖生产及猪肉产品的安全保障供应,必须建立健全4大体系。

  良种繁育与配套系生产体系 在省市的猪良种场(原种场)、繁殖场的基础上增建育种中心,强化地方和引进猪种的选育,不断提高生产性能(产肉能和繁殖力),为全省大面积养猪生产提供良种。大力推广配套系猪种,建立层次清楚的祖代、父母代种猪生产场以及规模化商品猪场,增加杂优猪生产。

  饲料加工供应体系 陕西省已建成一批大中型饲料加工企业,配合饲料、添加剂预混料、浓缩料生产已逐步走上专业化轨道,销售网点遍布到乡镇。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饲料生产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疫病防治检疫体系 要在现有省、市、县、乡(镇)兽医防治体系的基础上充实人员,增加仪器设备,并给予经济保障,实现健康、安全和“放心肉”生产。

  建成省、市、县、乡(镇)生猪的收购、屠宰加工、储备体系 生猪的收购要以县为单位,逐步采取期货贸易的形式,与企业养殖小区或养猪合作社签订合同,预交费用,按季、月或日收购商品猪,达到一年四季生猪的均衡生产和供应。要规范活猪的屠宰加工行为,杜绝野蛮屠宰造成的猪肉品质下降。实行国家储备冻猪肉,企业和农民养猪合作社或规模养猪小区储备活猪,省、市、县、乡四级管理保障体系。

  建立生猪生产宏观监测预警系统

  为了保障猪肉产品的均衡供给并达到农民增收,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建立一套完备的生猪生产宏观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信息,指导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

  养猪业是高风险的产业,主要有疫病风险、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饲料风险等,哪一种风险都直接影响到生猪存栏数量的增减和市场价格的波动,所以必须做系统监测。据我国市场研究人员对目前中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起伏规律研究发现,生猪发展周期为38个月,价格高峰期为17个月左右。一个周期包括过渡期约4个月,赢利期13个月,过渡期约4个月,过渡期4个月,亏损期约13个月。这主要是我国千家万户的分散养猪无法应用先进的科技,更无法得到准确的市场预警信息,经常是互相看,“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加之政策不配套,多头领导,农业上抓发展,商业上管卖肉,结果造成“少了喊,多了砍,不多不少没人管”,加剧了市场的价格波动。

  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宏观监测预警网络,开展资源和产品市场趋势等预测 1.做好养猪生产基础资料统计分析,如存栏数、出栏数、母猪繁殖及疫病等情况。2.做好市场养猪饲料方面的价格统计分析。

  专业调查 每年春秋两季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实地进行生产和市场两方面的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从质和量两方面做出预测结果,并经专业会议研究,提出策略、措施,写出报告,指导生猪经营。

  综合评估 根据对生猪生产和市场等方面的预测统计及资料信息收集情况,由职能部门负责召集管理、经济、经销及科技专家共同研讨对未来市场做出判断预测,主管预测人员将预测意见集中起来,用平均法或加减法进行数学处理,得出市场预测结果,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

  国内有关专家经过多年研究认为,要想预测养猪将来能否盈利,必须把握市场经济的3个差,即价格的时间差、价格的区位差、生产的结构差。因此,要分析以下规律。

  用粮猪比价分析市场波动规律 养猪成本中饲料占70%以上,饲料中玉米又占大部分,所以猪价和粮价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互适应的联系,一般用待宰生猪和玉米的比价来判定养猪生产的盈亏,如果为5.5∶1以上则赢利多于亏损。

  用料猪比价分析饲养波动的规律 大型养猪企业和规模化猪场用配合料养猪,可用配合饲料和生猪的比价来分析规模饲养是否赢利,其比价标准是4.5∶1。

  子猪价格波动规律及市场预测 子猪价格波动与粮猪比价吻合,但较之落后,如果粮猪比价超过5.5∶1,则可预测子猪在4个月~6个月后出栏时肥猪定能赢利,子猪价必将上扬,母猪饲养场(户)应增加子猪繁殖数量。

  通过系统的监测结果、调研和综合评估,预测出一段时间内生猪生产基本趋势,根据这种趋势提前采取措施,部署生猪生产计划,在生猪供给发生重大转折之前及时发出信息,提醒广大生猪生产者做好各种应对准备,以达到有效控制生猪市场价格的波动。

  强化对生猪生产与市场供应监测预警工作的领导

  落实领导责任 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本来是一项完整的产业化经营养殖事业,我国多数省由农业和商业两家主管,形成养猪的不管卖肉,卖肉的不管养猪。建议陕西省应将养猪和卖肉的由一家管起来,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并将市场监测、饲料监测、疫病监测、肉食品监测等统筹安排,形成完善的信息网络和监测预警系统,以保障并指导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市场猪肉产品的供应。

  强化科技支撑力度 成立猪育种中心,将原种猪和引进品种进行不断地选育提高,同时开展猪的经济杂交研究,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商品瘦肉猪高效杂交组合,同时开展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养猪及疫病防治等技术推广,为发展商品瘦肉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做出贡献。

  建立扶持生猪生产的长效机制 在继续执行现有补贴政策的同时,要在良繁体系、疫病防治体系及肉品检验等建设上给以支持。制定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和“生猪期货”交易机制,并逐步建立生猪市场准入制度。因养猪产业是直接为人类提供肉食品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人类社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产业,所以绝不可没有门槛。应在政府统筹下制定审批条件和资助政策,从而达到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发展局面。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注册会员
图片新闻
今日热帖
热门文章  
热门日志  
推荐商品  
猪猪问答  
关于猪e网 - 广告宣传 - 意见与投诉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网招聘 - 网址导航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猪网 - 猪e网 - 猪易网
业务联系: (010)82921526 82920653
京ICP证090350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