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康震同志在第十届全国饲料添加剂大会上的讲话
一、30年来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饲料工业更是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短短的3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逐步形成了包括饲料加工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和饲料机械工业在内的结构比较完整、功能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一是畜产品产量持续上升。1978 ~ 2007年,我国肉、蛋、奶产量年递增率分别为10.8 %、15.2 %和19.0 %。2007年全国肉产量达到6865.7万吨、禽蛋产量2513.4万吨,分别占世界产量的24.7 %和37.7 %,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633.4万吨,占世界产量的5.4 %,居世界第三位;二是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迅速增加。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只有17.8斤、4.8斤和2.0斤,到2007年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104.0斤、38.0斤和55斤,分别是1978年的5.8倍、7.9倍和27.5倍,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三是畜禽存出栏快速增长。2007年底,我国生猪存栏43989.5万头、牛存栏10594.8万头、羊存栏28564.7万头,分别是1978年的1.5倍、1.5倍和1.7倍。2007年,生猪出栏56508.3万头、牛出栏4359.5万头、羊出栏25570.7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5倍、17.1倍和8.8倍;2007年家禽出栏957867万只,比1986增长了5倍;四是畜产品结构趋于合理。肉蛋奶产品结构中,肉类比重从1978年的72.1 %下降到2007年的52.8 %,而奶类比重从8.2 %提高到2007年的27.9 %,禽蛋比重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由1978年的19.7 %上升到1996年的27.0 %,目前稳定在20 %左右。在肉类结构中,从牛、羊、禽肉的比重上看,猪肉比重下降。1978年猪、牛、羊肉的比重分别是94.3 %、2.2 %和3.6 %,到2007年猪、牛、羊和禽肉的比重分别为64.3 %、8.9 %、5.6 %和23.0 %,肉类品种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五是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78 ~ 2007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209.3亿元增加到1612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 %上升到33 %。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六是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显著增加。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0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5倍。出口产品包括生猪、家禽、肠衣、羽绒、乳品、牛产品、动物毛和蜂产品等多门类产品;进口畜产品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种用畜禽和绵羊毛等发展到目前几乎包括所有产品,其中动物毛、动物生皮、家禽产品、乳品、生猪产品和动物生毛皮六类产品占到进口额的90 %左右。
此外,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也快速增长,成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7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4747万吨,是1978年的10倍,自1989年起连续18年位居世界首位,全国渔业总产值达4458亿元,是1978年的200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6公斤,水产蛋白消费占动物蛋白消费的三分之一。
(二)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进程逐步加快
一是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优势逐步显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畜禽养殖以农户饲养为主,到2007年末,我国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肉鸡和蛋鸡规模化程度①分别达到了48.4 %、34.6 %、41.3 %、58.9 %、80.1 %和72 %。二是产业化加速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2007年,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组织达7万多个,约占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50 %以上。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7.7 %。在合同关系中,定单关系占44.1 %,订单合同履约率达86.5 %。三是区域化进程加快,区域比较优势开始得到发挥。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长江流域、中原和东北为中心的生猪产业带;以中原和东北为主的肉牛产业带;以中原、西北牧区、西南地区以及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以东部省份为主的禽肉产业带;以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省份为主的禽蛋产业带;以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主产区为主的奶业产业带。畜产品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畜禽良种繁育取得突破
有力地支持了畜牧业快速发展。一是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优良畜禽良种。引进了大白猪、荷斯坦牛、罗曼蛋鸡、艾维茵肉鸡等,培育出了湘北白猪、苏太猪、中国荷斯坦牛、中国西门塔尔牛、中国曼利奶羊、南疆黄羊、北京白鸡、江村黄鸡等几十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如以清远麻鸡等优良地方品种为基本素材培育出的黄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既保持了地方黄鸡品种的良好肉质和独特风味,又提高了生产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建立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家种畜禽场,初步形成了以种畜禽原种场为核心,繁育场相配套,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能够满足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需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三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也得到加强,一批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得到有效及时的抢救。
(四)畜禽疫病防控成效显著
一是消灭了牛肺疫,控制马传贫、马鼻疽。我国政府于1996年正式宣布消灭牛肺疫,这是继1956年我国消灭牛瘟后,消灭的第二个动物传染病;二是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禽流感、口蹄疫也实现稳定控制状态,鸡新城疫、猪瘟防控均取得实效,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也得到有效遏制。
(五)饲料产业快速发展,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一是饲料产量快速增长。1980 ~ 2007年,饲料产品产量由110万吨增加到12331万吨,27年增长112倍,年递增率为19.1 %。1990 ~ 2007年17年间,饲料加工业产值由1119亿元增长到3335亿元。饲料结构随着养殖业结构调整而不断优化。2007年,在全国配合饲料中,肉禽料比重最大,达到了34 %;反刍料比重最小,为4 %;猪料、蛋禽料和水产料分别占26 %、20 %和14 %;其他饲料2 %。饲料产品结构与养殖业的结合度更加紧密。二是饲料添加剂工业取得长足发展。饲料添加剂工业是饲料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国产饲料添加剂品种少、产量低、质量较差,饲料添加剂基本上依靠进口。进入新世纪以来,饲料添加剂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品种大幅度增加,产量快速增长,彻底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许多产品还进入国际市场。氯化胆碱、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饲料添加剂已占国际市场30 % ~ 50 %。以赖氨酸为例,1999年产量为9327吨,2006年达到50.2万吨,7年增长53.8倍,并从2001年开始出口,2005年第一次实现出口量(6.5万吨)大于进口量(5.4万吨)。目前,国产赖氨酸市场占有率达到94 %。三是饲料机械工业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饲料机械在20世纪50年代只有零星生产,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机械制造业,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几十个系列200多种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饲料生产的需要,而且远销国际市场。包括成套设备在内的饲料机械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新西兰、俄罗斯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四是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各种饲料原料资源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产量稳定增长,除蛋白质原料外,大部分产品基本上可以满足饲料工业的需要。2007年,全国豆粕、菜籽粕、棉籽粕、鱼粉和肉骨粉的产量分别达到2740万吨、773万吨、510万吨、49万吨和42万吨。1992年以来,国家开始投入专项资金实施秸秆养畜项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秸秆利用规模和利用效率大为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汇总,2007年,我国青贮秸秆1.8亿吨(鲜重,折风干秸秆6000万吨),氨化和微贮5000万吨,养殖户通过简单切碎压块等处理后直接饲喂的约1.1亿吨,每年用于反刍动物养殖的秸秆总量约为2.2亿吨。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节约了大量粮食,推动了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五是企业群体迅速扩大,做强做大优势明显。1990年,全国饲料工加工企业14010个,其中年产5吨以上的企业551个,不到4 %;2007年全国饲料加工企业15376个,其中年产5吨以上的企业4415个,占22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集团化和兼并联合趋势加快。2007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157家,全国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的饲料产量337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 %。
(六)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不完全统计,30年来,全国畜牧饲料行业获得国家级奖项近300项。二是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生猪出栏时间由1978年的300天左右缩短增加到180天左右,肉鸡生长周期由65天缩短到42天,蛋鸡产蛋量由100多枚增加到260枚以上,奶牛单产由不到3000公斤提高到4500公斤,猪、牛、羊出栏率由62 %、4.7 %和23 %提高到137.6 %、40.2 %和89.4 %,肉鸡配合饲料转化率由2.5∶1提高到1.8∶1,猪配合饲料转化率由4∶1提高到3∶1,蛋鸡配合饲料转化率由3∶1提高到2.4∶1,水产配合饲料转化率由2.5∶1提高到2∶1。
(七)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饲料质量安全是保障养殖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农业部和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饲料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1999年《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随即启动了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完善饲料质量标准体系,加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不法生产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1987年,第一次全国抽查饲料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仅为20 %,2008年达到88.6 %。2001年以来,全国配合饲料质量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 %以上,高品质的饲料产品已成为主流。饲料和养殖环节违禁药物检出率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3.83 %下降到2008年的0.64 %。其中饲料中瘦肉精检出率已连续4年为零。饲料中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 查看所有评论 |
|
图片新闻 | |
今日热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