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卖猪肉也有科技含量
叶花果(编辑)
我认识两个不走寻常路的大学毕业生:A君和B君。他们都选择了和猪打交道。
A年纪尚轻,毕业才二三年。本来在大学里读的是冷门专业,结果毕业就面临失业。好在他头脑灵活,回到老家农村,“就地取材”养起猪,闭眼不管乡亲们的议论纷纷。
为了把猪养得和别人不一样,A尝试用现代化饲养方式养猪。他一面找有养猪经验的人来帮忙做事,一面跑去找养殖专家请教。他的小型养殖场与众不同,不仅实行分区分舍管理,还有规范的报表制度,每头猪生长状况都进行详细记录。
A发现,不喜欢动的猪长得不太好,而喜欢动的体型比较好看。通过查阅资料,他找到了一些让猪锻炼身体的好办法——让小猪玩上了玩具,听起了流行音乐。猪在快乐地生活,A也在快乐地工作。
后来,伴着音乐长大的小猪,价格比一般农家猪和普通养猪场的商品猪卖价高。因为这些猪瘦肉率普遍比较高,又不是瘦肉精“调理”出来的,很受经销商的欢迎。现在,A的养猪场规模扩大了,A也成了家乡那一带的名人。
B的故事和A有些相似。但准确地说,B并不仅仅只是养猪,他还以连锁形式开店卖猪肉。
B曾亲自上柜台卖肉,他把一头猪分解成28个种类的产品,种类不同,质量和价格也都不一样。按照排列组合的方法,B把猪卖出了最佳品质,达到最佳效益。操刀卖猪的过程中,B琢磨出,刀的轻重,锋利与否,手感差异等,都有技术含量。他感叹道:一头猪的利润相当于卖三五台电脑的利润;卖一头猪的科技含量,要高过卖一台电脑的。
如今,B的猪肉已经成了一个品牌,虽然价格不低,仍大受欢迎。他说:“我早晚要让世人知道,卖猪肉也能上福布斯!”呵呵,我们等着这一天。
4 养猪解决不了大学生就业
子骞(公司职员)
大学生不做本行去养猪,本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上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气质和自信,是获得了汲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这样,即使参加工作后专业不对口甚至改行,也能从容应对。这样的毕业生才算合格。
那个辞去公务员、回村养猪的河南大学生介同彬是学畜牧的;还有一个借钱养猪的四川大学生文泽平是学企业管理的。办养猪场,与他们的本专业多少沾点边。
改行的大学生多得很,为什么唯独关注大学生养猪?
这是因为,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养猪是大老粗干的粗活。所以,大学生养猪,是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所以,大学生养猪就有了新闻价值。
可见,不是养猪吸引了大学生,而是大学生养猪吸引了媒体!
养猪,特别是要养好猪,离不开科技指导。介同彬和文泽平,都曾请大学里的专家来指导,或是高价聘请养猪专业人士压阵,这是他们养猪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丁磊刚宣布有创办养生态猪企业的设想,就有大学生自荐加入,也有看重科学养猪的动机。
可有意思的是,有些媒体,竟把养猪业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方向联系起来了,这就以偏概全了。其实,人各有志,每年都有大学生下农村当“村官”、当猪倌的。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找工作困难,但若是把养猪业看作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则是奇谈怪论了。养猪业需要的人力不多,也不需要全部由大学生从业。也许丁磊的生态养猪,的确能带来更高质量、更安全的猪肉。但他的初衷,恐怕也不仅仅是吸收大学生就业。
环顾自己周围,几乎找不到准备去养猪的年轻人,我的朋友也没有投资养猪的。可见,大众对从事和投资养猪业还是有清醒认识的,没有被哗众取宠的炒作忽悠。
5 我投一张赞同票
高为友(乡镇公务员)
大学生养猪,我投赞同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也不高。大学生,尤其是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在农村定能大有作为。
我高中毕业那年,适逢家乡推广杂交水稻种植。当时,村民对杂交水稻的种植方式(单株栽种)持怀疑态度,怕影响产量。在农业科技人员的耐心指导下,我家种植的杂交水稻实现了亩产千斤的好收成。杂交水稻省时、省力、高产的现实,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杂交水稻在家乡迅速推广开来。
有一回,我从报纸上看到红薯苗单节(以往一般是二至三节一棵)种植可以高产的消息,自己开始试验。在栽种的过程中,恰好被同在田间栽种红薯苗的叔叔发现了,叔叔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还将我的做法当作笑话在村里传开。秋后,我试验的红薯地里,收获红薯的单个重量和产量均好于叔叔家的那块地。叔叔才信服地点了头,并在村里当起了我科学种田的义务宣传员。
从摇头到点头,是村民接受科学、相信科学的过程,是科学知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眼下,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们为什么不能转变观念,投身到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科学知识,带动农民致富呢?像“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袁隆平那样,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