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非典”之后如何进行种养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作者:来源:时间:2008-06-10 15:02点击:次
5月中旬,安徽省宁国市霞西镇人民政府的胡尤芬、胡朝霞给我们来稿,说该镇在狠抓抗击“非典”工作的同肘,积极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5月14日,他们将该市的高山蔬菜公司的技术人员请到石柱村,搞了一个“科学种植瓠子”的培训班。文中说“调整农业络构,发展高山蔬菜,形成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经济,这是村民盼望已久的事情。”瓠子有个最大的特点是耐储运,遇见“非典”也不怕。“瓠子项目”由蔬菜公司提供种子、回收产品,镇农技中心负责供药、肥。培训班结束的时候,就有以曾双桃为首的15个农户规划出40亩地种植瓠子,5月25日就下种。
“瓠子”有销路吗?看了“二胡”的来稿,心里有些犯嘀咕。谁能拿得准,霞西镇政府对农民这一下面的“帮助”将来不会产生负面的效应?40亩瓠子对于大市场几近于无,但对于种它的农民就是全部。
由此,我们开始了关于“非典”之后如何进行种养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很有市场的东西突然卖不掉了,一直滞销的东西突然又火了。
“非典”时期,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结构调整就又成为新话题。
加强信息分析整理
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分析,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时的主要信息依据是市场价格,同时兼顾自己的经验。然后,他们要看县乡农技人员的讲授或周围农民的示范。对于品种的调整,他们则重视该产品是否有特色。
而这些信息是怎样获得的呢?绝大多数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是依靠农技人员当面传授和农户间的交流。农户直接采用新闻媒体的信息而进行结构调整的不多。因此,像霞西镇那样,由基层政府整合经营力量、技术力量并组织技术人员下乡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是最有效的推进结构调整的方式。
可见,乡镇一级政府有两个艰巨的面对,一是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二是面对沉重的增收任务。尤其是“非典”这样的特殊时期,为了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组织和引导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条非走不可的路。什么信息是能保证增收的信息?对于乡镇干部来说,同样也有两个面对,一是农业基础信息,一是定质定量的产品信息。这两种信息都有可靠的来源,但只有在乡镇政府将其整合之后才有实用价值。因此,乡镇政府在决策如何进行结构调整的时候,首先是要对农业信息的基本框架有全面的了解,然后选出支撑的信息依据。即在对国家粮食收购价格、集贸市场及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新品种信息、新技术信息、加工企业的收购信息、产品订单信息、生产资料质量信息、生产资料价格信息、气象信息、农情灾情预报、国际市场价格等农业信息这一基本框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技术条件、加工储运经销条件及农民的生产水平与习惯,最后做出结构调整的决策。
关键是如何整合出一个当地结构调整可用的信息。新疆有些农场准备减少需要长途运输的哈密瓜的面积,由于拿不准,不少农户过了播种期还在观望。像这样举棋不定的大有人在,以至于延误一季收入。据我们调查看,农业基础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政务发布渠道、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企事业单位的推荐广告,这些大多见诸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介。而产品信息的主要来源则活泛得多,上级安排,领导推荐,朋友交流,企业委托,农村经纪人的带动。凡是结构调整比较成功的地方,无一不是政府能够对信息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能够科学分析,及时结论,正确引导。许多地方的基层政府利用“非典”时期减少流动这样一个时机,进行信息分析整理,组织当地的农产品经纪人开座谈会,从而及时做出了结构调整的正确判断。
合理分配长短效益
“非典”时期,鲜活农产品运销受阻。尤其是一些生长期在三五个月甚至更短的、无需深加工的鲜活的时令产品受冲击最大。蔬菜、鲜果价格下跌。由于西瓜在城市的一个主要消费渠道是宾馆饭店,今年,北京大兴的瓜农头一次为销售烦恼。生猪、肉鸡、禽蛋等消费比较活跃的畜禽产品饲料价格涨,收购价格降。浙江、河北的一些生产种畜禽的单位,“非典”时期将种畜禽当作商品畜禽销售,损失惨重。
然而,一些常规产品这时却成为亮点。河北省的藁城市几乎年年为积压的鸭梨头痛,现在却沉浸在价优旺销的黄金季节。全市贮存的16万吨鸭梨,将以高于往年1/3的价格全部售出。“非典”疫情激发了人们的肺保健意识,藁城市抓住时机,宣传该市的安全生态环境及鸭梨的优良品质和养肺功能,同时发动设立在几十个大城市的销售办事处促销。
“非典”之后如何调整种养业结构,我们调查的结果是,要处理好短效的时令产品与长效的常规产品的关系。许多地方近年来种养业结构调整都陷入过这样的怪圈,新特优品种推广之初还较好,一两年之后就发展不下去了。一是因为技术服务跟不上,二是因为市场开发跟不上。福建省闽侯县的几个村最近出了个“满地金”黄金瓜绝产的新闻。看着满地的畸形僵巴瓜,农民以为是种子问题,结果县农业局组织专家鉴定,是下种太早。本该3月下种,致富心切的农民早在上年12月就埋下了种子,以至于半年后只能收获教训。
时令产品还有一个是市场开拓问题。时令产品以新取胜,而农民不敢种新产品的心态与消费者的心态其实是一致的:新东西不是人人都敢吃,都爱吃。这要有一个过程。加上时令产品大都是鲜活农产品,其效益对市场销售和开发的依赖极大;有些新产品是为加工业开发的,如果卖不掉,农民自己也难以消费。像这样的时令产品,开发之初,一定要注意密度。最好分散开发,不要过于集中在少数村、户,以免造成较大的伤害。
农业部今年公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详见本报5月27至31日),基层政府应对这一规划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它是一项巨大的科技成果与市场信息的集成工程,虽然它目前只划定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牛羊肉、牛奶、出口水产品11个常规产品,但这些常规产品是结构调整的立足点,是农业增效的基本点。这些常规产品的收购、加工渠道相对稳定,市场相对稳定,而且市场的开拓工作由企业在做,市场的风险不在农民。因此,发展时令产品的同时,应当给常规产品留有相当的发展空间,以期保证稳定的收入。
同理,各省、各地市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同样应受到重视和遵循。湖北省随州市就做出了这样的调整计划:压缩周期短的肉鸡禽蛋生产,稳定生猪生产,扩大牛羊肉生产;适当调减时令蔬菜、瓜果面积,扩大棉花、水稻和药材面积。这个计划应该是准确的。
注重品质结构调整
“非典”给消费者的观念来了一次集体洗礼,消费要生态、安全成为全社会一个基本的共识。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江西省就提出抓住这一新机遇,充分发挥江西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这就意味着农业结构调整也随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品种的调整转向品质的调整。这一次调整是在过去调整的基础上的一次升华,这一调整也是适应多重需要的必然结果。
一是社会稳定的需要。目前乡镇干部抓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调好了农民希望再调新品种,调坏了更要承担社会稳定的责任。现在,结构调整的主要精力由产品更新转移到品质提高与稳定上,有利于乡镇干部聚精会神抓好中心工作。二是科技进步的需要。长期以来,新品种、新技术成为农业获取效益的支点,但生态意识、标准化意识不强。提高品质的要求将使农业经济向科技进步全面开放。三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困难是原料生产的不稳定,这里有气象条件的变幻,但最大的变化是结构调整造成品种的变化,而加工对品质一致性的要求大于其他。品质的提高将使种植品种和农民技术越来越稳定。对企业发展是一大利好。四是市场化进程的需要。面对国际国内市场,能够产生流通意义的农产品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有稳定的供给、统一的品质。否则,无论多新都没有意义。许多地方在产品结构调整比较稳定了的前提下,已将品质的结构调整纳入发展规划。江苏省徐州市农业部门近日出台了夏茬粮油种植新规划,扩大了鲜食菜用粮油作物、高品质棉花、高蛋白饲用玉米面积,而在粮油作物优势区域内,稻米、花生以优质为主攻。
品质的调整就是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4月,农业部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编制了“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要求采用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全程控制等手段,引导农民科学安全使用投入品,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的优等品率及安全达标率。这项工作将为农业结构调整拉出一条新的主线。许多地方已经在这一计划下开始行动。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