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期货如何发现市场价格

期货如何发现市场价格

作者:刘兴强 杨友明 王伟军来源:学习时报时间:2008-07-22 10:45点击:

     期货作为价格发现的工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平台。

  我国期货市场是在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走过曲折的道路,取得了重要成绩,同时也积累不少经验和教训。纵观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期货市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并在一定程度上浓缩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来,各地与时俱进,持续推进思想解放。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让期货市场为我国国民经济服务是一个重大课题。

  由于市场经济机制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在我国经济逐渐壮大、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期货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抛砖引玉,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述,社会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

  交换同生产、消费和分配一样,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方式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交换内容和交换方式的进步与其他生产方式的进步一起,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人类摆脱自然经济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后,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价值规律即商品价格依据市场供求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作为价值规律外在表现形式的市场机制,即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市场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手段。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在市场经济——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价格浓缩了市场经济的全部秘密。

  市场供求与市场价格相辅相成。市场供求直接影响市场价格,人们又常常通过价格信号来分析判断社会供求及其未来走势,并为社会生产经营和消费提供依据。很大程度上,价格信号与商品客观供求的真实、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生产经营和消费决策,进而调节宏观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在传统的现货交易中,由于各种信息、环境等限制,交易活动分散,交易价格相对零散、片面,不能及时反馈以致具有滞后性,价格失真——即交易价格并不能真实反映社会供求的情况经常出现。虽然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此有所改观,但现货交易的特点决定了现货价格信号在传递供求信息方面的根本弱点。价格失真反过来又会导致供求失调,更严重者甚至背离价值规律。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自发性发展的产物,期货——一种试图发现真实市场价格的新的交易工具应运而生。

  期货如何实现价格发现?

  期货通过标准化合约,规定交易双方于未来某一天就某种特定商品或金融资产按合约内容进行交易。这种交易产生的期货价格,反映着未来某个时间的商品价格。由于现代成熟的期货交易所具有的公开、公平、高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期货交易的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因而期货价格能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较充分地反映出价值规律。

  一个规范、成熟的期货市场在解决市场价格信号方面具有根本意义:当期货价格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统一指导性价格,它对现货价格提供了重要参照,社会各方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了解社会的真实供求状况,从而提高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最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期货的诞生,对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弥补现货市场不足,保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来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发现,对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交换来说是一次重要革命。

  更为重要的是,当代西方期货市场的发展在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供求矛盾的同时,更为他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谋取外部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平台。以期货交易中心为载体的大宗商品和资产定价中心奠定了国际市场新格局:一方面,西方一些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已经成为国际定价中心,其期货价格深刻影响国际现货贸易。另一方面,这些期货市场制定的交易标准成为商品国际生产、交易标准。正是这样,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着力通过期货市场的发展取得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从而提高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二

  期货交易和期货市场基于规避市场价格风险而出现,并伴随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日臻规范、成熟。

  商品期货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在商品交易比较发达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类似远期交易的商业方式,但接近期货市场的远期商品交易的兴起则是近代的事情。伴随工业革命的步伐,英国最早出现了远期买卖合同,并以合同为标的进行交易。1571年,伦敦皇家交易所创立,之后荷兰、比利时、法国等纷纷建立交易所。在日本,1620年江户时代的大阪“定屋米市”展开了远期合约的稻米交易。1730年德川幕府时代,“堂岛米相场会所”以一年三次稻米现货交割的差价结算交易,成为日本公认的稻米期货市场的雏形。

  一般认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以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问世为标志,一个组织架构完善、交易管理规范、市场环境成熟的期货市场是在此之后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19世纪40 年代美国芝加哥地区粮食现货贸易急剧增长,起伏不定的价格波动让农民、流通商和消费者面临市场风险束手无策,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为了改进贸易状况,由 82 位商人在芝加哥自发组建交易市场,采用远期合约方式交易粮食。但最初未对商品质量和交货期限规定统一的标准,在商人和交易者之间往往发生违约现象,为推动交易正规化,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于 1865 年推出期货合约——即在数量、质量、交货时间、地点等方面都有统一规定的标准化合约,以取代原来的远期合同。同时,还相继出台了保证金制度、检验制度等一系列交易规则来保证履约。特别是在合约到期前,买卖双方可以进行对冲来解除履约义务,而不需征得对方同意。这些规则和制度确立之后,延续至今。

  期货市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独特作用,使其逐渐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广开来。

  ——从期货交易机构建设来看,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已逐步建立起较发达的交易机构,一些新兴国家近年发展也很快。

  美国创办期货交易所的历史长,发展快,其交易所的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和管理水平都居世界前列。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兼并重组,美国现有期货期权交易所11家,主要集中在纽约和芝加哥。2007年7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并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组建了世界第一大期货交易所,当年以28亿手的成交量位居世界衍生品交易所首位。

  英国现有期货交易所4家。伦敦金属交易所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在一百多年历史中,英国商品期货对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贡献极大。

  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欧盟许多国家纷纷成立期货交易所,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国的期货交易所初具规模。近年来,欧盟内的期货交易所兼并重组不断,影响深远。

  日本现有4家期货交易所,韩国、印度的期货交易所发展也很快。韩国期货交易所交易量在全球期货期权交易排名中连续数年摘取世界桂冠。而印度全国性的期货交易所在2002年以来快速崛起。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南亚期货交易所也具有一定影响。

  ——从期货品种来看,目前国际期货市场已形成以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和其他商品及其相关指数产品为主体的商品期货品种体系和以股指期货、利率期货、汇率期货等为主体的金融期货品种体系,交易品种超过1300种。期货已经广泛覆盖现代经济社会的多个层面。

  现代期货发端于农产品,从最初的玉米期货,扩展到小麦、大豆、大麦、燕麦、豆粕、豆油等谷物及油籽,以及棉花、天然橡胶、蔗糖、咖啡、可可、木材、橙汁、马铃薯等多种关系社会生计的农产品。1964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活牛期货交易,随后出现生猪、猪肚和猪肉等畜产品期货,打破期货交易品种必须易储存的限制。

  自伦敦金属交易所1877年开始铜期货交易以来,铜、铝、铅、锌、镍、铝合金等工业金属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期货已成为现代期货交易的重要品种。

  原油、天然气、煤油、汽油、重燃料油、取暖油、丙烷等品种构成较为完整的能源期货体系。

  金融期货的推出拓展了期货交易仅限于商品期货的概念,这也使期货市场更深刻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构建——世界经济的自由化和一体化推动了金融期货的发展,期货市场的高速发展又进一步促动了世界性金融中心的形成。

  1984 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推出了大豆期货合约的期权交易,之后各类期货品种的期权交易逐步展开。期权是一种附属于期货的新的交易方式,一般期货期权都对应有同品种期货合约,因此目前交易量较大的期货商品都有对应的期权交易。

  ——从期货市场的影响来看,期货价格普遍成为市场基准价格,而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期货交易所行情不仅是国内现货市场的指标,也是国际现货市场的指标。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所,它的农产品期货价格成为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指导价格,纽约商业交易所的原油期货在国际市场影响深远,加拿大的温尼伯商品交易所的油脂类期货交易、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金属交易等都是国际贸易参照价。

  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优势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美国作为期货市场的发源地在世界期货市场中始终保持霸主地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欧洲和亚太地区期货市场迅速崛起,欧洲地区期货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美国在全球期货市场中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市场份额持续下降。进入新世纪,期货市场地区发展格局再生波澜,亚太地区期货市场的全球份额呈现爆炸式增长,目前已经超过欧洲。

  当前,国际期货交易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电子化、网络交易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传统的期货交易所也纷纷由会员制向公司制转变,交易所之间并购整合不断,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跨地区监管。对于这些新的发展动向,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深入研究。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一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经济体制根本性变革的大幕正式开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价格体制逐步放开,价格波动幅度大、价格调控滞后性等问题摆在了决策者的面前。作为市场价格发现的重要工具,期货呼之欲出。

  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商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批发贸易市场,探索期货交易。” 国务院决定,从粮食入手,由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建立国家储备制度和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行期货市场试点。

  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开创了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拍卖形成交易价格的先河,改变了计划定购的传统交易方式,从而迈出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第一步,为我国经济发展探索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其后,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和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迅速得到发展,与此相对应各种市场的整顿和规范也成为此后一段时间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兴时期,期货市场的发展演绎着与其他各类市场几乎相同的命运。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货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到1993年底交易所已有50多家,正式开业的交易所已达33家,共有会员2337家,代理客户超过3万家,上市品种有七大类50多个,1993年全年期货交易总额达到7150亿元,日均交易额42亿元。各地自行批准成立的期货经纪公司超过300家。其中有的交易所和经经纪公司起点较高、运作较规范,一些商品的期货价格成为当时生产、流通领域的重要参考价格,对生产、流通企业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但由于法律、法规、人才、交易经验及风险控制等不足,交易品种重复,虚假交易盛行,一些境内外机构联手行骗,一些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成为影响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点。

  1993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决定对期货市场进行整顿。之后,暂停了境外期货业务,将国内期货交易所调整为15家。199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明确指出,期货市场只能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按照“规范起步,加强立法,一切经过试验和严格控制”的原则稳步发展。1998年,经国务院证券期货管理机构主导,交易所再次重组调整为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三家。期货交易品种调减为 12个,兼营机构退出了期货经纪代理业,期货经纪公司缩减为180家左右。

  1999年,《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与其配套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相继发布实施,构建起我国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监管框架。

  2000年底,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在期货业协会成立大会上宣布,对期货市场清理整顿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至此,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的主体结构趋于完善,三家期货交易所承担起市场建设重任,15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获得继续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资格,同时在证监会“扶大限小”思路下,一批发展相对成熟的大宗期货品种脱颖而出,如:上海期交所的铜、大商所的大豆、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等,其期货交易价格在指导和服务相关产业发展中,逐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稳步发展期货市场”首次列入国家规划——“十五”计划纲要。期货市场发展的政策基调从“规范整顿”为主调整到以“规范发展”为核心。

  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大会报告指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期货市场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各方关注。2003年,大豆期货价格创出数年来新高,显示未来大豆价格的高涨,在大商所推动下,东北黑龙江农民当年利用期货市场卖粮增收10多亿元,使社会各界对期货市场功能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对期货市场由质疑转向理性看待其在经济中的作用,在舆论上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声音日渐增大。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明了期货市场发展的目标任务,成为指导期货市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启了中国期货市场突破性发展的序幕。期货市场由此步入稳步发展阶段。

  2006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中国期货业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2007年,在对我国期货市场多年运行和监管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基础上,国务院颁布实施《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条例在多方面为市场发展留下空间,体现了对期货市场规范和发展并重的监管思路。当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额和成交量再创新高,分别达到41万亿元和7.28亿手。

  至此,我国期货市场从最初在现货市场中引入交易机制的初级市场,发展到现在包括交易、交割、结算、会员服务、监察、仓库管理、质量检验等多个子系统,与经济发达国家期货市场接轨的,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之一。

  目前,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大豆、玉米、豆油、豆粕、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棕榈油都是国际市场上重要的大宗商品品种。2007年,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对全球54家期货交易所的排名,大连商品交易所位列17,从农产品期货交易的数量上看,大商所在全球农产品期货交易量中约占有1/3的份额,成为全球第二、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更明确提出“依托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力发展期货贸易,建设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这就使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定位更加明确了。

  另外,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铜、铝、锌、黄金、燃料油、天然橡胶等期货合约,在全球金属期货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亚洲重要的金属产品期货交易所。

  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小麦、棉花、白糖、PTA、菜籽油在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上都发挥着重要影响。

  二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我国期货市场的理论设计源于对西方市场经济的学习借鉴,但是其展开背景、实践策略、发展方式、发展轨迹的自觉性与西方期货市场的自发性发展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发展期货市场,存在法规制度不完善、现货市场发育不充分、价格体系混乱、企业产权不清、市场基础条件和环境较差等先天性不足,但是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一部分,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经过清理整顿,不断完善,在实践中自觉探索和遵循经济规律,终于建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期货市场体系,这一过程给了我们许多启迪与经验: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善于学习和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途径。我国期货市场起步之初,就主动把国际期货一般原则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普遍引用国际通行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如今我国期货市场已建立起比较规范的交易规则和交割制度,在技术、信息、设施和人才等软硬件建设方面搭建起与国际交流互动的平台,这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成果。

  ——创新是市场发展的动力,也是我国期货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与国际市场近160年的发展历史不同,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具有新兴加转轨的阶段性特征,外部环境对市场发展还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这就注定国内期货市场发展路径与国际市场有着差异性,也就需要我们在借鉴国际市场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不断迈出新步伐,通过制度创新、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建立起较完整的交易管理制度、与世界先进交易系统同步衔接的信息系统。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市场经济演化模式是不同的,在充分理解掌握期货市场本质规律基础之上,依托强大实体经济,根据现实发展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我国期货市场完全可凭借后发优势实施超常规发展。中国期货市场在短期内发育、发展(据2007年美国期货业协会统计,中国大连、郑州、上海三家期货交易所在全球期货交易所的期货期权排名分别为17、24、27位),改写了西方市场经济关于“从现货市场规范化到活跃的远期市场,最终到期货市场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的结论,其经验已为新兴市场国家所重视。我国期货市场十几年曲折发展的历程也表明:期货市场内生于商品经济,但只有在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成熟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获得稳健的发展并充分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其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既不能脱离于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也不能长期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期货市场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发展完善期货市场,做大做强期货业,一方面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上的话语权、掌握与现货市场相匹配的定价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我国作为世界商品生产与消费大国,其经济运行既有发展期货市场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商品产销与贸易大国,一系列大宗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近年来,世界加工业加快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因此,发展期货市场既是服务国民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分工,提升我国在一些战略性商品的定价话语权的需要。而依托我国经济优势、坚实的市场基础以及可靠的技术条件,我们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

  但是,也应该看到,与期货市场发展需要相比,目前社会各方对期货的认识和探索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期货市场早期的盲目发展至今仍使不少地方和部门对期货心存疑虑,与市场经济发展和期货市场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期货品种少、主体结构不合理、市场开放程度较低等因素仍然制约着市场功能发挥。

  在中国经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的格局下,如何更好的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如何在政府主导、市场自为和行业自律中寻求平衡?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坚决贯彻中央有关精神,落实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主要职能,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期货市场的重要使命。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自我完善而言,这也是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