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 8月16日的猪价达到了90.43美元(13.958元/kg)的创纪录新高。这个价格使得1980年代大合并以及“另类白肉”运动发起之后创下的保持了17年的纪录黯然失色,Troy Marshall写道。
过去17年来养猪业的经历和屠宰业和饲料工业的情况相似 - 兼并和规模经济,加上新技术的应用和遗传性状的改进,这些都把生产效率推向了更高的水平。这种高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尽管总体通胀压力增大、供应量增加,生产者仍然能够接受更低的利润率并维持这种低利润。
2008年这次猪价纪录很特别,因为这个纪录是在供应没有下降(年度猪肉产量将近提高了9%)的前提下创造的。驱动猪价上涨的因素是需求,不是国内需求,而是出口需求,和牛肉的情况一样。
两周前,猪价出现了几乎创纪录的大幅下跌,这是出口衰退造成的,并不真正反映国内供需状况,《牛肉杂志》报导。于是,猪肉市场又一次验证了,国内供需已经成了决定我们产品价格的次要因素。决定长期价格水平的两个主要因素如今已成为全球性、政治性的因素。出口需求、市场准入以及全球供应量,加上政治因素(例如:乙醇),已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最近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的事件如何影响市场准入、区分不同农业政策的区别;奥巴马或麦凯恩的国会是否会有一个强势的多数民主党将影响美国对待自由贸易的态度以及能源政策,这些都将会对畜牧业价格和盈利造成主要的影响。
就连消费者方面所考虑的因素也在转变。在美国,十年前主要关心的是口味、品质稳定性、均一性,以及其它替代肉品和蛋白来源的价格。并不是说如今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数据不再重要,而是这些问题都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不再是优先重要的问题。
品牌革命,加上养猪业的努力,已经消除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担心。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就通过其他因素来区分不同产品,这些因素包括产品是否本地生产,是否以天然、有机、人道的方式生产,是否可跟踪,在环境和营养方面是否做得更好,等等。研究显示,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他们想要的产品,而真正的驱动力在于国家应该有能力发现消费者的愿望,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