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肉价、粮价的上涨,让CPI这样一个专业的经济名词,变成普通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挂在嘴边的日常用语。国内粮食价格呈现出了超乎寻常的价格整体上涨,涨势之迅速、幅度之大让人感到不安,甚至恐惧,粮食市场行情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之势。作为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不及40%的广东市场反应尤为明显,粮食经营笼罩在这种阴影之下。然而国家一系列粮油调控政策的出台,对缓解因粮价上涨对宏观经济所带来的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粮价攀高成因
一是国际粮价上涨成为国内粮价上涨的助推器。由于全球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农产品工业用量大幅上涨,造成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受到国际行情的影响,2007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4.8%,比去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2007年12月份单月上涨了6.5%。粮食作为居民的基础物资,价格变化让人反应尤为敏感,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粮价高企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
二是上游产品物价高涨波及到下游产品。物价上涨,尤其是猪肉、禽蛋以及很多工业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粮食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从而牵动了下游产品价格上升。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避免谷贱伤农带来的社会隐患。所以粮价上涨是在人们的预料之中缓步走来。
三是粮食能源化、用途非粮化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导致的产能过剩。近两年,在“向玉米要能源”的口号推动下,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麦芽糖等生产产量不断增长,东北玉米主产区加工产能甚至超过了其玉米产量。这无疑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并逐渐成为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成因。
调控措施重拳出击,稳定压倒一切
一是政策“组合拳”连连出击,旨在稳定粮价。为有效抑制粮食出口的过快增长,经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种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此前,我国对小麦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实行13%的出口退税率。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取消出口退税有利于抑制过快增长的粮食出口,阻止住国内粮食价格上涨的态势。出口量的减少保证了国内充足的粮源供应,也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
二是国家组织大宗粮食进场交易,顺价销售储备粮。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中储粮玉米、托市稻谷、托市小麦和进口小麦在各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频繁举行。11月份以来,经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在每周二推出50万吨玉米,底价定在1720-1780元/吨,大大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的问题。从成交情况来看,广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成交数量较多,受其影响,广东各港口玉米价格迅速回落,目前价格在1700元/吨左右,降价幅度近300元/吨,这为饲料加工企业、养猪厂提供了不间断的供应,使得市民最关心的猪肉、禽、蛋价格并未随着春节的来临而上涨。
此外,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囤积行为受挫,出现亏损,使得经营行为趋于谨慎。在10月份举行的国家临时储存进口小麦竞价销售交易会上,广东某些面粉加工企业为了锁定粮源,竞买了大量进口小麦,而在此后的交易会中国家对进口小麦进行调价,每吨调低了300元/吨,造成前期购买大量进口小麦部分加工企业出现违约情况发生。故此在此后的竞价交易会中,加工企业购买行为更加理性和注重实际。
观望后市,可以肯定,有力政策措施和较大调控力度是春节期间价格将平稳运行的有力保证
首先,大量小麦、稻谷、玉米顺价销售,使得各粮食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克服了恐惧心理。“民以食为天”,而当“食”成为人们每天所担心的主要对象时,社会稳定的基石就会动摇,而由此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也会接踵而来,对经济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政府既充分认识到粮食价格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其出台的调控措施也顺势、得当、及时。
其次,物价趋于稳定,通胀之忧得到缓解。通货膨胀情况愈演愈烈,导致了各种情况的发生,部分粮商的粮食囤积行为更使得这种情形雪上加霜。国家调控措施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演变为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也使得我国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稳定增长。
最后,春节期间,粮食价格弱势震荡成为主旋律。从广东目前市场来看,中储小麦、稻谷、玉米主要品种抛售工作仍在继续,供应充足,各粮食品种未见短缺迹象。可以讲,今年仍是一个吉祥、和谐的快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