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粮价之争:顾市民还是顾农民?
为了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低粮价策略。这就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太低使农民不愿意生产粮食。原本精耕细作的耕种方式也就荡然无存了,变成了粗放式生产。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出现了大问题,目前的各种价格信号与制度约束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更多的粮食生产,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农村。”郑风田说。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
农民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粮食生产比较利益太低,新的工农剪刀差,即: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与种粮收入愈拉愈大。
一位东北的农民人大代表曾算过一笔账:1976年以前:每斤玉米的收购价为0.08元,当时工资40元左右。到2008年,玉米提价到0.8元-0.9元,提高了11倍左右;而城里人工资已经达1300至1400元,至少提高了30倍以上。
这些因素对进一步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种粮比较效益低使农民“抛荒”不种粮或者粗放种粮,能种三季的只种一季,使粮食供应愈来愈严重。
但如果改变目前的低粮价战略,又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以及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不满。
“国家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就以每人每月吃200斤粮食计算,把现在的粮食每斤提高2毛钱,每人每月也不过多支出几十块钱。但对于农民来说,有了这个涨幅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
党国英认为,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维系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在于,控制住中间流通环节,不能让其随粮价上涨而上涨。
编后语:这次的“危机”对于养殖行业的人们也是威胁,要养猪最不可缺的就是饲料。而饲料的原料最主要的是现阶段最缺的“谷物”,要想解决根本问题还得是自给自足,除了“自然灾害”的外在因素,最主要的还是要增加种植面积,让“农民”受益。满足本国的需求才是硬道理。 |
责任编辑: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