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昨日会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启动了国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
按理说,这样的调控,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趁价格低收进些,到年底肉价贵起来的时候,拿出来访贫问苦慰问低保户,做人情,很实惠的。不知道,这次打算收多少,冷库里又能放多少。
只是说法不中听――“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早就过度了呀,总有三四个月了吧,生猪收购价一直在成本价的底线上下打着滚。幅度,从峰值价一斤10元出头,跌落到谷底价一斤不足5元――这还不是过度下跌?还不算没防牢、没止住?
说实话,尽管无法得知这次的收储量,但我很难看好这项措施的调控收效。顺便说一句,本人关注猪业六七年了,微观到养猪场,走访过不下一百趟,宏观到国家的政策变化。今天借此机会,说一说看法。
这一次猪肉价格暴涨之后的暴跌,只花了一年多点时间,周期比往常短得多。这其中,政策的“推手”作用,往正面说,叫功不可没;实质上,叫难辞其咎。我认真看过央视二套关于肉价变化的深度报道,其结语部分,说得不像我这么露骨,意思是一样的,即政策效应放大、加速了肉价波动。说破了,就是帮了倒忙。再说到底,就是政府还没学会“养猪”,属于门外汉水平。
肉价两端的天平上,一头坐着消费者,另一头则坐着生产者。肉价波动好比翘翘板,政府手里的财政,就好比砝码,看哪头翘得高了,就去压一压,即平抑物价。这叫责无旁贷。
肉价最贵的时候,有个经济学名称走俏,叫CPI,即反映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变化和“消费者物价指数”。肉价一贵,这CPI就窜得凶,消费者也叫得凶――你想,连肉都吃不起,哪来幸福感啊?哪来品质生活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都跑到哪里去啦?一大是大非,一上升到稳定和谐,生猪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立马突现出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除了粮食生产是国家战略问题不容丝毫的松懈,其次就该抓生猪生产啊。解决温饱之后,生活条件的改善标志,就该是吃得起肉才是,否则,给整个时代抹黑了。
于是,一口气出台了十项促进生猪生产的财政措施,有称之为“十全大补”的。这一补,就补过头了,就酿成了今天这个好心办坏事的局面。因为这样的决策,低估了市场经济的自身调节能力。当时许多财团一看养猪业有利可图,纷纷入行。作为宏观调控者,反倒是应该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及时发出预警才是。结果,却推波助澜,作推手助长了产能过剩。
在关注这轮行情中或者说在肉价高位运行背景下的调控手段动用中,我冷不丁发现:原来我们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全国到底养着多少猪,根本说不出个准数。最多只有个大概数,而且是很模糊很不靠谱的大概数。否则,不会听任肉源紧缺的事情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此,基数不明,正确调控也就无从说起了。
所以,当再后来听说丁磊先生也要去凑热闹,坊间传得沸沸扬扬,连我的同事要做稿子也来不耻下问。我只好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这是没得吃本猪肉馋出来的毛病。情有可原。换我也这般的财大气粗,也会扔个三五千万养着玩儿的。不过你不能当真,这事多半雷声大雨点小,资本,不管打扮得多少花里胡哨,逐利的天性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丁先生想把养猪业办成慈善事业。当真了报道,容易误导视听。不幸而言中,现在还有丁磊养猪的传闻吗?
责任编辑:骆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