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散养户:
“板子”该不该打在他们身上?
明知道要涨,但不知到底什么时候涨,成为散户绕不开的心结。
蒲江县寿安镇松华社区农民李云家,是松华社区散户养猪的 “晴雨表”。
李云代理着一个品牌的饲料,他告诉记者,原来每天要卖1000公斤饲料,现在最多卖400公斤。饲料的需求量大幅减少,社区里养殖户养的猪也相应减少了。
但这并不影响养殖户们参与讨论的热情。3月24日,聚在李云家门口院坝里的农户们对生猪价格讨论得热火朝天。李云自己也养猪,但按现在的价格计算,他每养一头猪要亏损100多元,因此即将出生的小猪成了他的隐忧。同一社区的张中贵则很轻松,他家的四五十头猪已经出清了。
李云们的选择是否证明了颇为流行的观点――散户抗风险的能力太差,只能追涨杀跌,造成供求一次次的失衡?
明知道未来猪价要涨,但不知到底什么时候涨,成为散户绕不开的心结。李云说,不是我们不想为价格回暖做好准备,实在是没有能力,也不敢去准备。
松华社区支部书记周开福告诉记者,事实上村里的散户也分为两种,像李云这样的散户是自繁自养,还有一部分散户自己并不养母猪。后者退出市场可以退得干干净净,而前者由于母猪的投入较高,不得不硬着头皮撑下去,客观上为保持供给的稳定出了一份力。
不过,散户的从众心理对波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省委农工委产业处处长周学礼称,今年的生猪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诱因是沿海一些地区发生的疫情,不少养殖者为规避风险,提前出栏生猪,散户的从众心理更是将“提前”行为放大。
点评:
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教授:
将生猪价格恶性波动的“板子”打在散户身上,可能并没有打准。一方面,散户的自身条件决定了他们的选择确有现实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商品猪的市场供给上,散户到底占多重的分量?对价格波动到底有多大的推力?应该有精确的数据说话。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