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是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药物,但“瘦肉精”问题肉仍然频频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近期上海市连续发生“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瘦肉精“问题肉的屡禁不止暴露出我们的体制存在严重问题。笔者对猪肉“瘦肉精”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利益驱使
不法养殖户使用瘦肉精主要还是为了巨额利润。据农业部统计,如果用瘦肉精把一头普通猪变成瘦肉型的猪,只需要10到20天的时间,成本只要8块钱,而净利则高达22块钱,利润率为275%。
有不法生猪收购商为获取暴利,主动向小型饲养户提供“瘦肉精”,等猪出栏后又以高出市场2~3毛钱一斤的价格收购。在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小型饲养户也就铤而走险。
2.检测把关问题
上海市“瘦肉精”问题肉居然证件齐全,这表明目前对瘦肉精的检测体系和检测方法很不完善,存在严重漏洞。
2.1 检测标准滞后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处负责人在谈及这次事件时说:“我们现行的对猪肉流通领域的管理还是沿用50年代、60年代我们这个兽医卫生检验的规则,那个时候主要是针对猪的疫病、传染病,而没有把猪的一些饲料添加物的残留作为我们强制性检验的范围,还没有列入进去。”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所长顾振华说:“我们现行的对猪肉流通领域的管理,还是沿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兽医卫生检验规则,那时候主要是针对猪的疫病、传染病,没有把猪肉一些饲料添加物残留作为强制性检验的范围。也就是说,现行的动物检验、检疫规则里,并没有检测瘦肉精的项目。”
2.2 抽检率低,漏洞过大
根据国家规定,在生猪养殖和屠宰这两个阶段的瘦肉精检测,是通过抽检方式进行的,但是抽检率只有5%。当经过以上两个阶段检测的生猪进入流通消费领域之后,瘦肉精检测的接力棒就交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手里,但是他们的检测标准中却不包括这个项目。
2.3 监测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
猪肉要经过三道关才能最终盖上合格证:第一道是在生猪养殖阶段,瘦肉精检测由动物检疫部门把关;第二道是在生猪屠宰加工阶段,把关者是企业自己,由地方经委主管;第三道是在流通消费环节,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测标准却不包括这个项目。但这中间存在管理上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
2.4 检测瘦肉精的费用较高
诊断瘦肉精的每头费用需要30元左右,这是目前抽检率低的重要原因。
2.5 检测标准不能适应目前的形势
在现有的检测条件下,在停用瘦肉精15天到30天后再进行宰杀的猪瘦肉精不会超标,也无法被检测到。
3. 市场需求
目前消费者偏好消费瘦肉,瘦肉的市场价格高于肥肉,出栏瘦肉率高的猪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瘦肉率低的猪肉,而目前通过育种手段对猪瘦肉率的提高有限,市场上又没有高效且对人体无害的提高瘦肉率的添加剂。在这种形势下,违禁药物瘦肉精就充当了提高瘦肉率的添加剂,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
应对措施:
1.完善监控体系
政府加强管理,迅速建立健全针对“瘦肉精”的全国监控网络,都来建一道防范“瘦肉精”问题肉的“防火墙”。目前实行的是牲猪在当地进行检疫,进入上海的牲猪只有当地出具的检疫证,应加强流通环节上对“瘦肉精”问题猪的检测,进入市场前进行复检。
2.提高检测技术
制定相关的检测标准,提高检测技术,解决添加瘦肉精但停用一段时间就无法检测到的问题。
3.扩大检测面
5%的检测率太低,检测力度较小,给“瘦肉精”问题肉逃过检查留下了可乘之机。为了确保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政府扩大检测力度。
4.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修改现有的检测标准,适应新形势。
目前“瘦肉精”问题层出不穷,不法分子有多种逃避检测的方法,市场上还出现了瘦肉精的替代产品“盐酸莱克多巴胺”,同样危害消费者健康。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以及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改标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确保“瘦肉精”问题肉远离消费者。
5.加强法律的作用
对猪场户、屠宰企业和消费市场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查重惩,使所有的人都不敢碰这道高压线是尽快禁绝瘦肉精的重要途径。
6.通过育种手段和营养手段提高猪瘦肉率
通过育种手段改良猪品种或通过开发高效、对人无害的饲料添加剂提高猪的瘦肉率,从而替代瘦肉精才是解决“瘦肉精”问题肉的根本途径。
本网原创,转贴请务必标明出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