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是养猪专业户的最终目标,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专业养猪场的发展。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因素包括猪的品种、饲料价格、管理、信息等
1 品种
品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品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猪的生产性能、饲料消耗量、饲养周期和料肉比等。好的品种如大约克、长白猪等比本地猪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可提高经济效益10%―12%。猪一般粗放饲养条件下需10个月左右出栏,而引进的优良品种4―5个月即可出栏,可缩短饲养周期5个月左右。当前最优良的杂交组合为杜长本、杜大本、杜大长和大皮本。
母猪品种和杂交组合不同,产仔数及仔猪育成率也不一样。一般而言,我国地方猪种产仔数及仔猪育成率较高,而国外引进猪种的产仔数和仔猪育成率较低。
2 饲料
饲料是养殖业的关键。一般占整个生产成本的60%―70%,怎样合理利用、开发饲料、降低耗料率及生产成本,对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猪饲料价格较高,所以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同时要根据不同生理阶段调整饲料配方,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浪费。可以收集优质饲草粉碎喂猪,利用优质秸秆发酵饲喂猪,均会取得较好效果。 饲料来源广泛,供应充足,能确保以较为理想的价格购入优质的饲料,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母猪生产水平。
4 管理
合理的饲养规模。养猪生产的规模经营,有利于降低饲养过程中劳动力和物质的消耗,加快猪栏年周转,提高投入产出率,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营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要以适度为宜。一般应视人力、财力、物力条件而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如一个人养30头猪,如果财力、物力许可养50头,则养50头的成本比养30头要低。
综合利用和产、购、销服务。猪场可与水库、渔塘、果园或其他经济作物相结合,以达到综合利用,生态平衡,搞立体农业,互惠互利。要尽量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三、科学管理。只有做到科学管理,才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降低生猪发病率、死亡率,降低饲料消耗。
生产组织与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母猪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是影响母猪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1)提倡自繁自养。许多新办猪场,从市场或仔猪饲养户收购大批仔猪进行育肥,一方面加大成本,另一方面所购仔猪品种良莠不齐,个体差异大,防疫没有保障,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出栏时间又集中,一旦出栏时价格大幅度下跌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自繁自养就可避免这些问题。
2)喂料做到定时定量。给猪定时喂料,训练其规律性反射;定量是既保证其营养,又减少饲料浪费。
3)搞好清洁卫生及防疫、灭病。平时每天清扫栏舍,每周1―2次带猪消毒和环境消毒,病猪隔离,死猪深埋,同时必须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采取正确的免疫方法。
猪舍的利用率:如果一个猪场结构布局合理,猪群生产组织得法,则整个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均能确保高效。
4)合理搭配饲料:根据市场上猪的饲料价格行情,合理搭配饲料,算好经济帐。市场行情好时,选用好的全价料或配合饲料;市场行情不景气时,适当利用一些下脚料及牧草来补充。自己配合饲料可节约饲料成本,但配制的饲料营养要求全面,才能满足猪的生长需要,同时选购的饲料原料质量一定要好,添加剂和药物要拌均匀。
5)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以劳动定额(每个劳动力所饲养猪的头数)和每个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数量及产值来衡量。
养母猪的收入主要是*出售断奶仔猪和淘汰母猪,支出主要有母猪本身和哺乳仔猪的饲料耗、种公猪和后备母猪的部分饲料消耗以及人工工资、医药、水电、猪舍折旧及共同管理费等。
5、信息
牲猪的适时出栏也是直接影响养猪户效益的重要的环节。养猪能否赚钱,除了精心的饲养管理外,更重要的在于上市时机选得是否合适。俗话说:会养亦要会卖。养殖户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在市场需要时出栏,以获得更大的效益。还要掌握养猪生产的规律和周期,及时采取措施,避开市场“低谷”。要掌握育肥猪的增重规律,做到适时出栏。从试验中得出,猪长到90―100千克出栏最经济。这期间增重快,育肥耗料少,瘦肉率高,卖价高。再多养一天,不但耗料多,猪脂肪增多,瘦肉率低、卖价低、赚钱少。
要考虑猪粮比、料肉比以及仔猪的价格变化。猪粮比价即待宰活猪与玉米的比价,若为5.5∶1以上则盈利多于亏损;料猪比价分析规模饲养波动的规律。即以料猪比价来分析规模饲养是否盈利,其比价的标准为4.5∶1。料即养猪配合料;仔猪价格波动规律分析说明仔猪价格波动与粮猪比价吻合,但较之落后。仔猪价是肥猪需求量的最佳指标,饲养户应密切关注仔猪价,若猪粮价超过5.5∶1,即超过盈利标准,那末可以预计猪于4~6个月后出栏时肥猪定能盈利,仔猪价必将上涨,种猪饲养户应增加仔猪繁殖数量。
活猪价格波动不明显可能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但猪价受肉价的影响,即肉价上涨,猪价也可能上涨。
小结:
生猪价格的变化,受饲料市场和猪肉市场上的猪粮比价、猪肉供求关系所制约。就要看上述因素的影响如何,当潜力充分发挥,并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就有可能赚钱,甚至嫌大钱。若对市场价格周期的估测正确,就有希望取得养肉猪的更大的经济效益。
多年来,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是呈现波浪式的,周期长短段不一。分析多年猪价的波动,基本上是遵循“猪少价高,利大多养,猪多价低,利小少养”的轨迹变化的。为适应市场需要,抵御养猪生产的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开发饲料资源;②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商品猪质量;②加强基础建设,包括良种繁育体系和饲料工业体系、卫生防疫体系;④适度规模经营,加速产业化进程,开发深加工;⑤最好要能理顺猪粮比价,使养猪生产者有利可图,一般以不低于6:1,最好在7:1~8:1。养猪生产者应在生猪发展周期中估测猪价的波动,决策投入或退出、扩大或缩小养猪生产。当猪价低、利润少时,投资或扩大养猪生产较理想。而在养猪生产盈利高峰时,应逐步缩小甚至临时停止养猪生产,可谓“见好就收”。如决策得当,就可获取最大利润。
本网原创,转贴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